路透北京7月29日(记者 药朝清) - 中国近期的政策行动暗示,对经济的关注点转为相对不痛苦的改革和促进增长相结合,前者显示中国政府推动改革的决心弱于预期。
总理李克强提出细水长流式的改革,避免更加激进的行动,担忧明显影响中国经济。
政府智囊机构的分析师称,没有理由质疑政府调整经济的承诺--从投资和信贷拉动增长的模式转为更多地依赖消费和创新。
但是中国领导人们明白,他们在走钢丝,今年中国经济表现逊于预期凸显谨慎行事的必要性。改革或能保障未来的增长,但如果力度过大,可能引发经济动荡,迫使中国政府回到刺激经济的老路上。
“政府必须保住增长的底线,同时调整经济。平衡的难度很大。”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家贺强指出。
“经济调整不可能一天完成,应该是渐进式改革,而非革命。”
习近平和李克强3月上任以来,就一直在传递改革信号。
上周,新华社援引习近平的说法称,需要“全面深化改革”,但也要处理好“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”。
中国政府近几周推出一系列小规模动作,分析师称意在迅速支撑经济。
上周,中国政府称将对六百万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、加速铁路投资并向出口商提供更多帮助。
这意味着完全的利率自由化等激进改革目前不会实施,10月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为未来10年设定经济步伐,也可能包括一些政治改革,届时或能直面改革问题。
在这之前,中国政府将实施一些无争议的改革,这些改革的方向正确,而且可能对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,尽管影响不大,但是改革的范围和目标有限。
中国央行本月早些时候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就是个例子。外界表示欢迎,看好此举是取消存款利率下限的前奏,后者要困难的多,需要时间。
中国央行称,需要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和进行其他准备后才能放开存款利率下限。经济学家认为,除了要担忧取消存款利率下限会挤压银行利润,还要担忧短期的经济影响。
“他们不敢现在放开存款利率,因可能推高借贷利率。”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学家梁有才表示,这一观点猜测储蓄利率上升给金融机构带来的支付压力,会推动贷款利率上升。(完)
编译:李富强 发稿:王燕焜(转载)